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9的文章

電影 - 青春迷幻派 | Sing Street, Heartbeats, EDEN

圖片
電影和音樂密不可分,音樂和人生也是。許多被稱為經典的塑造都是兩者相輔相成而來。在電影之中看見的人生,映照在我們自己本身的體驗,然後經由配樂的引導,深入內心,創造共鳴,人們因此有了感動,相較於視覺更為深刻的體會,透過聽覺去刻劃,留下了永恆。同時,在電影的故事背景塑造下,可以更直接的對照音樂的流行變化,輕鬆地融入音樂發展史的概念(是可以當教材的概念)。 很久沒有撰寫關於電影的專文,一方面是逐漸淡忘電影基於自我的意義,又或者是他們的地位逐漸被更有效率攻佔情緒的音樂給取代了。這三部電影的封面都是很迷幻的風格,所謂很迷幻,通常顏色組成是紫、粉、草綠、桃紅...,一種不拘於世、不在乎、不受拘束,這是青春獨有的特徵,是迷惘、迷戀的綜合體。 要把這三部放在一起寫,大概得有個主題,我定義為「青春迷幻」,但主要還是會介紹跟電影中的音樂、一些場景和我個人的解釋。大概就是青春期的前中後,激情四射(Sing Street)、懷疑釋疑 (Heartbeats) 、然後迷失自我踏入社會 ( EDEN) 。 Sing Street || 對我而言沒有太深印象的青春電影,IMDB的介紹根本言簡意賅直通要點。"A boy growing up in Dublin during the 1980s escapes his strained family life by starting a band to impress the mysterious girl he likes. " 主題大概就是破碎的家庭、夢想、愛情,追求的血與淚(?。比較特別的大概是1986年愛爾蘭的背景下,中二屁孩們組團、創作的神進化,然後嫩嫩的主唱(主角)追到看起來也像個屁妹的濃妝姐姐。故事的開頭很簡單,因為迷戀,所以組團,然後組團成為一種理想,包含對於人生還有愛之類對於這個年紀還很明亮的前景,然後不顧一切踏上遠離的船隻前往倫敦,牽著所愛帶著滿腔熱血與才華,就像個未琢磨寶石走上康莊大道。 更值得一提的是,1981年美國MTV音樂電視網正式開播,從此流行音樂開始結合視訊模式播出。這時候的流行音樂霸主,包含Michael Jackson, Madonna,  Whitney Houston等等,搖滾樂團就更是不勝枚舉了,1980就是搖滾樂的巔峰時期,至今被稱為...